裂头蚴病

裂头蚴病

概述:裂头蚴病(sparganosis)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裂头蚴寄生的皮肤病,此种蚴虫寄居于蛙、蛇等动物的肌肉及皮下组织内,含有此种蚴虫的未曾煮熟的蛙肉或蛇肉被人类食后,或饮用含有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属所污染的水,或用裂头蚴感染的生蛙皮、蛙肉直接外敷治疗皮肤溃疡或眼病,蚴虫即可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。其发育涉及终末宿主(如狗、猪)、两个中间宿主甲壳类动物和脊椎类动物(如爬虫类、鸟类)。人类是第二期幼虫的临时宿主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这种寄生虫可见于各大陆,但病例最主要见于中国、日本、东南亚,也可见于非洲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。
    1.传染源  猫、狗是曼氏裂头蚴的终宿主。据各地调查,猫狗的感染率最高。浙江温州地区(1990年)检查57份猫、狗粪中曼氏裂头蚴卵,结果43份虫卵阳性,感染率75.4%。
    中间宿主以蛙类为主,以虎斑蛙、黑斑蛙、金钱蛙、泽蛙和蟾蜍等感染率为高。据浙江、广东、上海、海南、福建和吉林等地调查,蛙裂头蚴的感染率为11.8%~54.7%,有学者曾从一只虎斑蛙体内发现74条裂头蚴。蛇类也是裂头蚴的中间宿主,贵阳的红脖绿蛇的感染率较高。天津和延边报告在屠宰场的猪体内有裂头蚴感染,也可能是人体裂头蚴病的传染来源。
    2.传播途径
    (1)局部敷贴生蛙肉,裂头蚴直接从皮肤伤口侵入体内而感染:尤其眼裂头蚴病。农村中常用蛙肉、蛙皮或去内脏的青蛙贴敷眼部或皮肤伤口、疮疖处,误认为能消炎解毒而感染。如广东、海南等地患麻疹儿童的“红眼”常用蛙肉敷贴而感染。如用蛙肉贴敷龋齿,裂头蚴有趋温特性即从黏膜侵入。
    (2)食生或半生不熟的蛙、蛇肉或猪肉而感染:吞食活蝌蚪也可引起严重感染,如一家弟妹3人,分食活蝌蚪四百余条以治疗皮肤过敏,结果3人均受感染,其中1男孩发生肠穿孔,从腹腔取出12条裂头蚴,术后9年又在左小腿皮下包块检获1条。另一女孩几年内陆续在两大腿、左眼、右乳房、腹部、大阴唇等11处检出裂头蚴。
    (3)喝生水或游泳误吞入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:原尾蚴可穿过肠壁,侵入腹腔、皮下组织、肌肉等,约20天发育为裂头蚴。
    3.人群易感性  人普遍易感,与生食蛙肉、蛇肉或饮生水等有密切关系。裂头蚴感染与年龄、性别、职业等无关,而发病年龄1.5~85岁,以青壮年为主,男女比例为2.5∶1。
    4.流行特征  人体裂头蚴病分布甚广,呈世界性分布,以东南亚较多。如日本、朝鲜、越南、泰国、印度、印尼等。我国分布于21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以东南沿海为多,包括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吉林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浙江、海南、江西、江苏、贵州、云南、安徽、辽宁、河南、河北、新疆、上海、北京和台湾等共623例报道,均为散发病例。

病因

病因:局部敷贴生蛙肉,食生或半生不熟的蛙、蛇肉或猪肉而感染,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误吞入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,蚴虫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未曾煮熟的蛙肉或蛇肉被人类食后,或饮用含有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属所污染的水,或用裂头蚴感染的生蛙皮、蛙肉直接外敷治疗皮肤溃疡或眼病,蚴虫即可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皮损为位于躯干或下肢皮下的指头至鸽蛋大的炎性肿块结节,数目为1~2个,患部多有水肿及瘙痒感。亦可无任何感觉。寄生于眼部者,可引起疼痛性结膜炎,或致使眼球运动限制及毁坏眼球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眼球运动限制及毁坏眼球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血象  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,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。
    2.活组织检查  皮下包块和眼睑结节活检可找到虫体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病理检查显示嗜酸性肉芽肿,病变中心为虫体横切面。

诊断

诊断: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,皮下结节或包块和活组织检查。凡有用蛙肉贴敷伤口、疮疖和眼部者或有生食蛙、蛇、猪肉史,临床表现有皮下游走性结节与包块者应考虑本病。活检找见虫体才能确诊。裂头蚴抗原皮内试验有辅助诊断价值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应与囊虫病、并殖吸虫病(斯氏肺吸虫病)相鉴别,眼裂头蚴病,尤其球后感染致凸眼者应与视网膜细胞瘤相鉴别。
    增生型裂头蚴病(pmliferative sparganosis)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。迄今已确诊的有8例,其中日本报告5例,美国和委内瑞拉各1例。病原为增生裂头蚴(Sparganum proiferum),仅发现于人,也可能在狒狒及黑长尾猴体内。虫体呈柱状或稍扁,常卷曲,有不规则分支和芽,大小约10mm×1mm,最长达24mm,可移行到体内各组织,进行芽生增生。组织切片可见其内部组织内具有散在的束状纵肌,在表皮内或皮下有许多小囊和泡,排泄管扩大成大的腔。有的虫体一端表皮有一深凹,但无头节。虫体侵入人体后可广泛侵犯皮下、肌间筋膜、肠壁、肠系膜、肾、肺、心、脑等各组织。受累组织呈蜂窝状和结节状,在四肢可致广泛性肿胀,似象皮肿,患者日渐衰弱、消瘦和虚脱,甚至导致死亡。此外,台湾和菲律宾报告3例“增生型”裂头蚴病。病原为分化不全的裂头蚴或四头蚴。虫体较小,最长不超过2mm,宽0.1mm,形状不规则,呈球形、柱状或蠕虫形,有的表皮向内折入成不规则的袋,囊状的实质组织由排泄管扩大形成,发育分化不全。发育比较成熟者,则可辨别出裂头蚴。此虫也可广泛侵及双肺、胸腔、腹腔或淋巴结等组织,导致严重的后果。这种裂头蚴病也见于台湾和美国的犬和猫。我国首次在广东发现1例增生型裂头蚴病,可能是由分化不全的曼氏裂头蚴所致。如以曼氏裂头蚴活虫喂猫后,其粪中找到虫卵及小肠内发现成虫即可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外科摘除。或静脉注射新胂凡纳明。

预后

预后:此虫也可广泛侵及双肺、胸腔、腹腔或淋巴结等组织,导致严重的后果。

预防

预防:避免用生蛙皮、蛙肉治疗皮肤疾病,不食用未曾煮熟的蛙肉、蛇肉,不饮生水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